讲心性之学,不能不讲性情之学,讲性理之学,不能不讲情理之学,一句话,朱子哲学中的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理性,不是抽象理性。
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宇宙关怀,达到了宗教境界的高度。儒、道、佛三家都认为,善性、真性和佛性是内在的、固有的潜能,是实现仁的境界、无的境界和空的境界的内在根据,而实践则是实现这种境界的根本方法或途径。
道家也是强调实践功夫的。理学家继承了佛教的心体用说而赋予新的内容,以性情分体用,这样就把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道德本体统一于一心,完成了儒家的道德境界说。中国哲学则相反,它很重视意志、意向的实践特征,但是在理论方面缺乏论证。其中有一种宗教精神,具有宗教实践的性质。因此,能不能登上神圣的彼岸,完全取决于心灵的了悟与否,而了悟只能是自了悟,不是他了悟。
今了尘名相空寂,不生不灭,是彼岸。他们还提出静中涵养,这又是吸收了道家静的方法。这不是靠家族伦理能够说明的。
所谓现代性,又有各种说法,但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是其主要标志,这一点似乎没有异议。儒家发现了人的内在德性,以此解决人类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应该说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首先,传统文化需要进行解构与转换,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这里虽有远近亲疏之分,却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就其内在性而言是潜在的,但就其外在性而言则是现实的。事实上,儒学在其发展中不断突破家族界限,到宋明儒学,则将孝悌为仁之本变成只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不是本体的根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现代社会只能是开放的社会,中国人要有开放意识,这就是说,要吸收由西方人首先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连同其理性精神,还有相关的价值因素,特别是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尊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所谓自然理性,是说它离不开自然生命,正好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法则,是天(即自然界)之所授,称为自然之理或理之自然或天则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所以然与所当然。只有如此,人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但是,这种吸收是有选择的。
德性就其根源而言是先验的,但就其存在而言则是经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有超越历史的意义和功能。至于儒家的伦理能不能进入现代社会的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存在与生活实践的问题,当然也有主体选择与解释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我们如何走进生活的问题。它的具体表现形态可能不同,但其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只是它可能被掩盖甚至被扼杀,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
德性来自天德的思想包含着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尊重,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命体验和理性反思。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 德性伦理 。
儒家德性学说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决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关系,还是生命中的交往关系、价值关系。
正是后者,引出广泛的伦理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历史层面的说法,是历时性的。天是自然界而不是上帝,天德是自然界生命创造的价值根源而不是绝对超越的道德实体或宇宙实体,这就决定了儒家伦理既不是宗教伦理,也不是道德实体论,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德性伦理。一切非道德主义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这几个层面不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离的,而且是层层升进的,它表现了境界提升的进程。中国正在向现代化前进。
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现实地说,德性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及其能力,它只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实现,而且需要人的自觉的实践努力,但它是能够实现的。
此文作于2001年3月12日,原稿题为《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中国》。这同平常所说的自然目的论并不是一回事。
没有德性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境界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这就是儒家德性学说告诉我们的,也是现代中国人所需要的。道德建设不只是未来的事,而且是当务之急,未来正是由现在开始的。
它介于宗教与世俗之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的经验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本质及其理性自觉,我称之为自然理性、目的理性和具体理性。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要走向全球化的话,那么,中国的道德建设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特性,换句话说,它应当是而且只能是特殊中的普遍,个性中的共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且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伦理关系限制在人间性的范围或社会层面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在建立新的竞争规则时需要对儒家伦理作出新的调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由此否定其德性基础及其功能。
当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伦理关系当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人的德性不能因此而消失,它是与历史共进的,因而是永久的。用康德的纯粹形式理论与超越理念解释儒家伦理(如牟宗三先生)未必是成功的,但是指出儒家伦理是一种实践理性学说则是正确的。
但是儒学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包容性。人不只是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动物,或运用语言的符号动物,人还是具有生命情感的德性存在。
正是人的德性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也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这是儒家德性学说最深层的内涵,与天人合一论有关。但是,又不能被归结为纯粹的神秘主义或所谓实用理性(如马克斯·韦伯所说)。这可以说是一种道德进化论的学说,这种学说尽管可以讨论,但儒家提出这一学说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意味着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统一,也意味着人类生命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德性,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使命。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因此,还要推展到自然界的万物,关心和爱护一切生命以及非生命之物(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最终则是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的境界,实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德性的条目很多(有仁义礼智四德或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说),但其核心是仁德(仁包四德)。
这种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共同情感,这种理性是人类反思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我们不能继续走人类中心论的老路以建设未来的道德,也不能靠彻底摆脱自身传统的办法求得道德问题的解决。
正因为如此,它并不完全排斥一切竞争,它可以而且能够融入新的时代,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企图把一切价值建立在科学之上的想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一种幻想。